堅持不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孫業禮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報告視野宏闊、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系統深刻,集中體現了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新成果,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
二十大報告的第二部分專門論述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但我們黨并不拘泥于經典作家的具體論述,而是堅持不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取得重大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對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和發展。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兩個結合”
孫業禮認為,二十大報告展開論述了“兩個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兩個結合”很大地深化了我們黨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規律性認識,也是我們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
第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我們黨一直強調并堅持的,是中共百年歷史中一條最寶貴的經驗,也是我們黨事業不斷成功的法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根據中國實際創造性地探索了獨特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也在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寫出《論十大關系》,到改革開放后我們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直到十八大以后我們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不斷變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脫離中國實際、生搬硬套、照搬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使我們的事業一度遭受了嚴重的挫折,這也需要我們永遠引以為戒。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強調“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
第二,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慶祝大會上提出來的,二十大報告又作了深入闡述。這是對黨的理論的又一重大創新,開創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新格局。實際上我們的制度、道路與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直都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在理論上一直沒有明確概括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這個結合,意義非常重大。這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是對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未來理論發展的正確引領,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高度,也體現了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這種結合是有深厚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為什么能在各種思潮的激蕩競爭中被中國人民所選擇?這不是偶然的,很重要的是因為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高度契合性。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使馬克思主義獲得豐富的文化滋養,所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第二個結合必將使我們黨的理論與中華民族5000多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獲得無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資源,也必將使我們黨的理論更深地扎根于中國的土地上,扎根于億萬人民的心中。
推進理論創新要牢牢把握“六個必須堅持”
孫業禮認為,二十大報告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六個必須堅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這“六個必須堅持”深刻揭示了這一科學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鮮明特質,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立場情懷、民族自信自尊、守正創新的勇氣、強烈的問題意識、全面系統的觀念和海納百川的胸懷。這“六個必須堅持”非常重要,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每一條都有深厚的內涵。
比如“堅持人民至上”,這首先是一種立場和態度,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同時,也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理論創新規律的集中認識。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所以我們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的理論;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黨的理論必然是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我們黨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這個理論只有掌握群眾、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變成改造世界的武器,所以我們的理論必然是為群眾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充分體現了這種人民性。
再比如,“堅持自信自立”與“堅持胸懷天下”。我們堅持“四個自信”,堅持文化上的主體性,決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同時,我們又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做出中國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吸收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沒有自信自立這個主體性,任何一個文明、一個文化都立不起來,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借鑒吸收好的外來文化;而只有保持文明互鑒、文化交流,保持開放包容,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不斷豐富、壯大。我們黨對這個道理有深刻認識。
又比如“堅持問題導向”。我們黨從來就不是坐而論道的,而是起而行道、強調知行合一的,是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進對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發展理論。直面矛盾、應對挑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辦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十年前,我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長期積累以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腐敗問題,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相當的嚴重性,以至于有不少人對黨和國家的前途憂心忡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有力應對、果斷解決這些問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全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要能解決問題,要管用,這樣的理論才真正有生命力。我們黨的理論的這種特質,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對國家、對歷史的強烈的責任感。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孫業禮介紹,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國的現代化道路不盡相同,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標準。中國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們稱為“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十四億多人口的規模,資源環境條件約束很大,這是中國突出的國情,這也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不能照搬外國模式,發展途徑與推進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點。這么大規模人口的現代化,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時其意義和影響也是前所未有的,推進這樣規模的現代化也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我們也感到責任很大。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我們不能接受兩極分化的格局。我們要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都有機會憑自己的能力參與現代化進程,憑自己的貢獻分享國家發展的成果,不能把哪個群體甩出去不管。當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更不是劫富濟貧,這里面有一個先富后富、先富帶后富的問題;同時,共同富裕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會堅定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十八大以來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成功脫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往一些國家的現代化一個重大弊端就是物質主義過度膨脹;強大的物質基礎、人的物質生活資料豐富當然是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成為社會學家描述的那種“單向度的人”,豐富多彩的人性蛻變為單一的物質欲望,那也是人類的悲劇。這個為我們所不取,我們追求的是既物質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縱觀世界現代化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通病。我們之前也走過不少彎路,十八大后我們堅決遏制住了生態環境破壞的勢頭,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們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們今后還要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我們的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是我們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文化決定的。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我們將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我們也希望其他國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孫業禮表示,我們堅決反對其他國家將自己的模式強加給中國,我們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這是一種對人類多樣性的主張,是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流互鑒的態度。